空船理论
心要空,意要明,虚己以游世
真正左右人的情绪的,不是那个客观的外在事物,其实是人主观上对这个事件的认知和理解。
不抱怨,坦然处之,追求自己内心的宁静。
心要空,意要明,虚己以游世
真正左右人的情绪的,不是那个客观的外在事物,其实是人主观上对这个事件的认知和理解。
不抱怨,坦然处之,追求自己内心的宁静。
十多年前读大学时,我问过一个钢琴十级的朋友,钢琴家为什么称之为家。
仅仅是因为技术高超,没有瑕疵吗?
那么如果我用机器弹奏一曲绝对意义上零瑕疵的人类最高难度曲目,是不是就超越了任何的钢琴家了。
他只是讪讪:“能听出来的”
我不是很信服他的答案,因为我不懂音乐,也无法评判。
直到最近,AI孙燕姿一度席卷网络平台,甚至逼得本人出来发声,我又想起来了若干年前我问过的这个问题。
机器控制远比人类的肌肉精准,如果一台钢琴机器人(估且这样称呼他)以超越朗朗的技巧,绝对精准弹奏世上任意的曲目,那么是否能称呼他为钢琴家呢。
后来我曾经有过这个问题的答案,我觉得钢琴大师会有自己的特点,不同的大师弹奏同样的曲目,有不同的风格。
如果盲测的话,行业精英甚至可能听出来是谁在弹奏。
可能某个音习惯上的轻重,某个节奏点有一点点的延迟,左右手的一点点不均衡,弹到兴起时大力按压琴键带来的音色的变化?
有人称之为音乐性格,大师之所以为大师,可能有各自不同的音乐性格。
转念一想,这不就是瑕疵吗,弹奏中出现的一点点有特色的瑕疵。
像纹身一样给不同的音乐家带来了不同的特点,就像歌手的音色一样。
我自以为找到了十多年前问题的答案。
但最近我突然意识到,瑕疵也是可以模拟的,无非是多一些参数。
我又开始恐惧了。
后来我又想通了,假设未来哪天(可能很快),FM是”周杰伦“现场随机创作歌曲给你听,首首都超越《范特西》,这种日子也挺好。
大不了拔电源嘛
在长期熬夜若干年后,我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。
白天昏昏欲睡还可以靠咖啡强行提神,然而突然想不起同事的人名,这件事就很让我恐慌了,尤其是每天都在接触,然而要描述时却突然想不起来叫什么,这给我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全感,整理了下思路,决定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尝试改变。